大連胃息肉的病理和危害
胃息肉的病理和危害
一、腫瘤性息肉(腺瘤性息肉,胃腺瘤):為真性腫瘤,胃竇部多見。常為單發性,多不 帶蒂。直徑通常在1.0~2.0cm,部分可增大到4cm以上。多發生在粘膜淺層,外形常呈球形或半球形,也有呈扁平形隆起者多稱為扁平腺瘤。腺瘤表面光滑或呈顆粒狀,甚至 分葉樣、桑椹狀,色澤可充血變紅,位于賁門、 幽門區者經常形成糜爛或淺潰瘍。腺瘤雖屬 良性,但腺上皮有不同程度的異常增生,重度 者和早期癌不易鑒別,故稱其為交界性病變。 根據組織結構可分為:
(1)管狀腺瘤性息肉:由增生的腺管構成,腺管分支密集,上皮細胞呈柱狀,單層排 列,細胞大小均勻,核桿狀,深染,位于細胞.基 底側,排列密集。此型息肉可出現不同程度 的異型增生,甚至可見早期癌變灶。癌變率 約為10%。
(2)乳頭狀腺瘤性息肉 生長大量的、大小不等的乳頭狀突起,乳頭表面被覆單層或多層柱狀上皮,細胞排列整齊.高校狀上皮細胞被覆分支狀含血管的結締組織索芯組成,構成手指樣突起的絨毛,有根與固有層相連。有時可見腺管狀結構及乳頭結構并存,有時乳頭史纖細,呈絨毛狀,所以稱之為絨毛狀息肉。癌變率高達50%—70%。
二、非腫瘤性息肉:包括較常見的增生性息肉、錯構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。
(1)增生性息肉:較常見,占85%-90%,多為單發,也可多發,呈球形或半球形。有蒂或無蒂,息肉多較小,直徑通常<1cm。常見于胃竇部,是慢性炎癥引起粘膜過度增 生的結果。息肉表面光滑,色澤正常或稍紅, 突出粘膜表面。由增生的上皮及固有腺組成,偶可觀察到有絲分裂相和細胞的異型增生。間質以慢性炎癥性改變為其特點,并含 有起源于粘膜肌層的纖維肌肉組織條帶。上皮細胞呈高柱狀,含粘液,細胞排列整齊,無 明顯異型性,偶可見腸化生,癌變率<5%。
(2)炎性息肉:可分為兩類,一類為由炎癥間質、肉芽及增生上皮組成的單個或多 個息肉;另一類為粘膜炎癥疾病又稱假性息 肉,如原病變消失該息肉即消退。主要是由 粘膜的感染,腺管擴張、潴留等病變引起的。 息肉表面被覆正常胃粘膜上皮,分化較好,有 時息肉表面有糜爛及肉芽形成或粘膜再生,腺管生長不規則,很少見上皮異型性改變,也 很少惡變。 cxrweihai2081
- 上一篇:大連引起胃結石的原因?
- 下一篇:大連胃息肉和胃癌一樣嗎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