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連胃腸道息肉的癥狀及治療
胃腸道息肉的癥狀及治療,胃息肉早期多無癥狀。出現癥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、腹脹、不適,少數可出現惡心、嘔吐。合并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,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,嘔血少見。
胃腸道息肉的癥狀及治療
(一)臨床表現
胃息肉通常無明顯癥狀,多在有并發癥時才會出現上腹部不適、惡心、嘔吐或上消化道出血,發生于幽門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間歇性幽門梗阻,體位改變后癥狀可緩解。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,因而可有相應的癥狀。
(二)診斷
雖然胃息肉在尸體解剖病例中的發病率僅0。12%~0。8%,而胃鏡的檢出率高達8。7%左右,但近50%的胃息肉是在與息肉無關癥狀的胃鏡檢查中意外發現的。胃息肉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和上消化道X線鋇餐造影檢查,造影檢查可檢出較大的息肉,表現為突出于胃腔的隆起性病變。胃鏡下息肉多呈圓形或半球形,少數為分葉狀,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細顆粒感,多呈橘紅色,較周圍黏膜色澤稍重;長蒂者頂端變化較明顯,可有白苔、糜爛或出血。若內鏡下觀察息肉表面有糜爛壞死、基底部有浸潤性病變、表面顆粒大小不等、息肉呈結節狀等應考慮有惡變的可能。內鏡下所見到的息肉均應常規活檢,要求多處分別取材數塊,但內鏡下活檢有較大局限性,易使早期惡變漏診,因此宜在內鏡下切除息肉后行連續切片“全瘤活檢”。
(三)治療
由于胃息肉引起的癥狀較少,故息肉切除的主要意義在于全切除后活檢,以排除有無小的癌變灶,預防癌變。隨著內鏡下息肉切除方法的普及和提高,多數學者主張對胃息肉應積極進行內鏡下切除。Ginsberg等認為即使直徑為0.5 cm的胃息肉亦有惡變可能,且鏡下活檢鉗活檢有可能漏檢,故主張大于或等于0、5 cm的息肉均應整個切除。
cxrzhengzhuang2346
- 上一篇:沒有了
- 下一篇:大連胃結石有危害嗎?
